Categories
講座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徐岩教授分享

158

打破香港科技創新的迷思

——徐岩教授講座回顧

於「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計劃」的首場講座中,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徐岩教授以打破香港創新科技的迷思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了香港科技創新的現狀和未來。

徐教授指出,香港工業早於40年前已從“Made in Hong Kong”(在香港製造)逐漸通过搬迁工厂到珠三角一带轉變成“Made by Hong Kong”(由香港製造),不過如今卻日益面臨困境。可見,創新科技產業是香港發展的出路。然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2015-2016世界競爭力報告】,香港整體競爭力世界排名第7位,但在創新指標中卻排在27位,比其他当年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第9位)、台灣(第11位)及南韓(第19位)都要低。

講座一(1)

原因何在?以下是大眾心中的四個迷思:第一,香港太小?縱觀歐美各國,科技创新与人口多寡並沒有直接關聯,而是與其科研支出、研發人才投入及居民申請專利密切相关。与香港人口相若的以色列,瑞典极新加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举世瞩目。。因此,香港小並不是科技創新產業難以蓬勃發展的原因。第二,香港缺乏人才,沒有發展科技產業的文化?事實上,香港擁有龐大的人才庫,其高質素的教學亦受到PISA-OECD的認可,故此「沒有人才」的說法也不成立。第三,香港應當集中發展金融業等非技術產業?放眼倫敦和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創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金融業的主要推動力。可見,「金融業」和「創新技術產業」是緊密關聯的,金融業的發展需要創新技術產業的推動。然而,香港現時缺乏完整的創新科技產業的生態環境,無法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在本土上市,這對香港金融業的發展及其區域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都是不利的。第四,香港只做創新科技的買家和賣家?實際上,買賣科技創新產品的質素取決於內部科技創新的力度,因此大力發展本土創新科技產業对于提高技术吸收能力是有其必要的,不能本末倒置。

講座一(2)

那麼,什麼是「創新科技產業」?徐教授將它區分為兩類:1)由研發尖端科技而產生新型產品及技術的產業,是為「第一類創新科技產業」;2)各種產業透過技術改良、整合及優化,為產品增值、拓闊市場,提升產業的效率及盈利能力,是為「第二類創新科技產業」。目前,香港业界投放研發資源最多的是「第二類創新科技產業」。例如八達通卡,它本身不是尖端科技產品,但創新技術賦予它多種消費功能,使它不僅僅作為一張普通交通卡,而是一個可以用於多種消費付款的工具,這無疑為它增加不少價值及提高盈利能力。又例如金融業,對資訊科技(FinTech)的依賴程度亦越來越高。

講座一(3)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將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起來呢?徐教授認為,政策的支持是關鍵。正如新加坡政府推出稅務優惠包鼓勵科技創新這個範例,香港政府只有像五十年代扶持製造業一樣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創造完整而良好的產業生態鏈,才能將創新科技產業的優勢發揮出來。值得期待的是,《2016-17財政預算案》提出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推出「科技券先導計劃」,資助中小企業使用科技服務和方案,提高生產力和升級轉型,促进第二类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若能好好把握這個「黃金機會」,香港將能轉型為「以創新科技為導向的經濟體系」。

講座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