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背景: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動員和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參與科普創作,擴大科普活動的社會影響力,樹立品牌,整合資源,促進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自2013年起,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以下簡稱大賽)已成功舉辦九屆,在全國各大中專院校及中學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22年9月30日,大賽正式入選教育部《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以下簡稱《白名單》)。為更好地落實“十四五”規劃關於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的相關要求,第十屆大賽重點圍繞“智慧〃安全〃環保”三大主題,關注前沿科學技術、公共安全健康等領域的科研應用與普及,考查青少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實踐能力。
賽事簡介:(一)決賽獎項設置
1.各專案參賽作品
各賽區各專案各組別晉級作品參加全國總決賽評審,入圍但未晉級的作品獲優秀獎,不參加全國總決賽評審。所有晉級全國總決賽作品通過實驗製作、作品演示或現場問辯等形式確定比賽成績,各專案各組別分別設置特、一、二、三等獎。各項目各組別設專項獎若干,總數不超過該專案該組別晉級作品總數的10%。
2.優秀指導教師獎:全國總決賽獲得特、一、二、三等獎隊伍的指導老師均可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
3.優秀組織獎:根據各賽區組織比賽情況,評選優秀組織獎,包括優秀組織單位和優秀組織個人。
(二)初賽和複賽獎項設置
各賽區獎項設置由各賽區參照全國總決賽獎項設置自行確定(獎項設置與複賽方案需一併提前報大賽組織委員會備案)。
參賽對象: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中學生,即普通中學在校學生,包括初中、中專、
技校、高中等。
第二類為大學生,即高校在校學生,包括高職、大專、本科、
研究生等。
每支參賽隊伍由參賽選手和指導老師組成。其中,每支隊伍的參賽選手人數根據不同賽事專案組別而不同。初賽、複賽隊伍指導老師需為全日制學校指導老師,人數根據不同專案組別而不同;晉級全國總決賽隊伍如有賽區承辦單位老師參與指導,可增加1名賽區指導老師,每位賽區指導老師最多指導2支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