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全國!起錨!!

295

10%e6%9c%88%e6%9c%ac%e6%9c%88%e5%88%86%e4%ba%ab2

 

「創青春」(挑戰盃)全國賽香港代表隊一路走來,著實不易。

 

這個二○一六年,發生了很多事。

 

五月六日 – 超過243人報名「挑戰盃」全國賽香港區選拔賽,參賽院校13所,參賽作品103份。

六月四日 – 選拔賽初評。

六月二十一日 – 選拔賽總評,一批得獎者脫穎而出,24支隊伍入選全國賽。

八月至十月 – 其中20支入選全國賽隊伍進行師友同行,會見導師,深化研究,提升實力,整裝待發進軍全國!

 

「創青春」全國賽全名為「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原為「挑戰盃」全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每兩年舉辦一次,參賽者來自中國各省各市,他們都是在各省市選拔賽勝出的精英。今屆2016「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收到的參賽作品約11萬[1]。經歷初賽及複賽的汰弱留強,最後進入11月15日決賽的作品只剩下362個[2][3]。大賽勝出者,有望獲得投資者青睞。面對數百裡挑一的強者、全國性的舞台、數百萬數千萬的融資機會,24隊「創青春」(挑戰盃)全國賽香港代表隊將怎樣應對並突圍而出呢?

 

十一月五日,他們將出席「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之簡介會暨賽前培訓,作最後之衝刺和準備。十一月十五日,他們會代表香港,帶備旗幟和作品,昂首踏上前往四川成都全國賽場地的飛機。

 

十一月十五日 眾志成城

 

 

[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9/c_1118775481.htm

[2] http://www.chuangqingchun.net/article/15925/

[3] http://www.chuangqingchun.net/article/15918/

「師友同行」計劃有感

141

近日,陪同不同組別的「師友同行」會面,當中總結了點滴體會,期望能與大家分享!

  • Every why has a wherefore.(事出必有因)
    尋找「痛點」是我們其中一位導師經常掛在口邊的話,亦是創業者對自身產品/服務質素提升的其中一個思考向導。尋找「痛點」,大意是嘗試理解用戶感覺困擾、不便,甚或痛苦的地方,從而針對這些體驗作進一步改良。為何市場上這類產品只能滿足部分消費者,又或者某些產品/服務真的無何取締嗎?明白因由是進步的必經之路。
  •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打鐵趁熱)
    當了解市場大致環境,創業者產品/服務亦有某程度的曝光和知名度時,把握時機將產品/服務正式及全面推出市場是相當重要的一步,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甚或是政策上的轉變,也會對產品/服務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
  •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學到老)
    記得有一組初創企業向導師請教如何能聘請IT人才,意想不到導師的回應是,「你們為何不自學?」導師還向他們分享了當年自學的經驗,只要有決心,以現時豐富的網上資源,對於年青人來說著實不難。與其聘請人才有如守株待兔,在團隊可行的情況下,進行分工學習,自行掌握一些基本技術,對於初創企業核心團隊而言是相當必要的。
  • 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見微知著)
    事實上,當人歷練越深,越會明白見微知著這道理及其背後的意義!非常欣賞我們其中一位導師對同學的提醒,由站姿、衣著、聲線、表述PPT的用色、用字、鋪排,甚或使用pointer的技巧等,無一不仔細提點。原來很多時候,旁人對我們加分或減分是根據諸多微小的地方。
  • Men are blind in their own cause. (當局者迷)
    創業者對自身產品/服務充滿熱愛與熱誠著實沒錯,不過也得小心當局者迷。旁人給予的忠告與意見,一定要持開放態度接受與回應。好的忠告絕不會來得太晚,如何洞悉周遭環境、化阻力為助力,廣泛聽取及消化不同聲音意見,能避免我們陷入當局者迷的局面。

導師良言實在不能一一盡錄,人生中能遇上一些前輩願意花上一句鐘去聆聽及回應我們的創新創業意念,其實也絕非必然和偶然,深願大家好好珍惜,在創新創業的路上繼續前行,有朝一日,也能將你的經驗與成果與他人分享!

香港青年創業夢

271

愛爾蘭劇作家喬治.蕭伯納曾說:「你看見東西便問『為什麼?』而我夢想那些不曾出現的東西,並且問『為何不可呢?』」。不少年青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創業夢,希望能夠把自己小小的意念,化為有價值的商品或適切的服務,透過自己創辦的企業,為自己與他人帶來祝福。

現時,香港的就業問題雖算不上很嚴重,不過仍有年青人擔心畢業後便會失業,即或找到工作,亦未必是自己喜歡或能發揮所長的。不過亦正正因著這個原因,加上社會氛圍對創新及創業越發鼓勵,促使香港的年青人更勇於創立新的企業,為自己帶來就業機會。他們的創作力亦是無可限量,以下是近年年青人成功創業的兩個例子。

9GAG[1],一個社交媒體網上分享平台,在2008-2009年間由香港大學一名學生及他的同伴一起創立。透過此平台,客戶可在網上隨心分享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相片、視頻及多媒體資料。9GAG自推出以來獲得大眾的喜愛,並從2012年起成功取得矽谷的額外風險投資基金。

而Phocus聚‧焦點[2],則是香港首間自拍照相館。它為拍照者提供專業的照相設備及照相空間,同時加入「自拍」的體驗元素,免去高昂的攝影師費用。讓客戶輕鬆自主地拍出合心意的美照,正好契合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

這兩個初創企業同樣找到了社會需求與現實存在之空隙,結合自己的創新意念和構想,一步一步踏上這個創業旅程。

如果有一天,當你夢見那些從未出現的東西時,你是否也會對自己說「為何不可呢」?

[1] 圖片分享網站9GAGhttp://9gag.com/

[2] Phocus聚‧焦點http://www.phocus.hk/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杜偉樑先生分享

315

創新及創業工作坊一

日期:16/4/2016 ()

時間:10:00-12:30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李兆基樓 (Y306)

分享嘉賓:杜偉樑先生(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作為「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計劃⌟頭炮的工作坊,我們相當榮幸可以邀得年青企業家——杜偉樑先生(Jimmy)與我們分享他的創業歷程。Jimmy現任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作為80後的他,相信不少人也會艷羨這麼年青就有如此成就,不過成功背後所付出的,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Jimmy1

 

 

工作坊的前半部分,Jimmy跟我們娓娓道來他成長與畢業後的故事!原來創業的DNA早已植根在他身上,年幼的他已在家人經營的士多店存放自己的二手玩具(玩完但包裝完好無缺),並多次成功以高出買入價出售。長大後,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及外國的優差而選擇投身創業大軍,不甘於平淡的他跑到內地跟長輩朋友合伙做完全不在行的工業電子生意,當中亦曾經歷過一段入不敷支的生活。花了四年時間,生意漸入軌道後,幾經輾轉,他又跨行業加入了現時的生物科技公司,更坦言開始數月是由義工身份做起,中途亦有不少朋友勸阻他,謂投資生物科技風險太大,就算有回報亦要花很長時間云云。

工作坊一(2) 是什麼讓他義無反顧的加入水中銀?接下來的工作坊,謎底終於解開了!如果創業單純是為了賺錢,或許你不會經得起接二連三的考驗和失敗,但當你認為所從事的工作是自己熱愛的話,那麼你便會不惜一切去投入,就正如他欣賞水中銀的理念和意義一樣!現今世界充斥太多不良商品(如食品/化妝品),水中銀所研發的「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理技術,正正能快速進行食品­、化粧品等安全測試,他很自豪的說自己和團隊每天都是帶著使命工作!

Jimmy在工作坊上不止一次說自己是一個很直率的人,曾開罪不少人!筆者與其他與會者卻由衷欣賞他的敢言!他跟我們分享了不少活生生的例子,如創業家需面對突如其來的責難、尋找商機時的碰壁、政府雖支持但卻力度不足等。這些創業的智慧可不是從書本上學會,而是通過時間經驗去琢磨和累積!
工作坊一(3)

他寄語我們一眾有心創業的年青人,重視建立人際關係網、存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克服困難、成功需苦幹,"Work hard and life will reward you."!

工作坊一(4)

 

我們亦很珍惜工作坊上的互動環節,Jimmy曾向與會者發問, 資金、意念和團隊,何者於創業中最重要?同時,他又以創業過來人身份回應大家的提問和意念,如改善公立醫院輪候急症的app、採取外國的快速抽血模式、輪候籃球場的app等,大家均獲益良多,深受啟發!

 

後記:

好像看電影一樣,電影中的首個畫面與出字幕前的結束畫面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印象中Jimmy並沒有刻意 分享他第一張與最後一張投影片的意思!不過在我看來,一盒火柴最終能否燃燒成一團烈火,給我的啟示是:創業家不能心存僥倖,打算劃一支火柴就能成功,當中或許要經歷許許多多的嘗試與失敗......最終一點小小的火焰亦要靠不少外力去助燃,例如具備熱誠的帶領者、同心的團隊、清晰的目標等!不過,我不打算向Jimmy求證這猜想,就讓大家也留點創意的空間吧!

工作坊一(6)工作坊一(5)

鳴謝

創新科技署

香港理工大學發展院、創新及科技發展處

商務印書館

工作坊一(7)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2011年3月成立,其研發之「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理技術,能快速進行食品­、化粧品等安全測試,並於2013年獲國際標准(IS­O17025)認可證書,是亞洲唯一受官方認可,可提供魚卵毒理測試(FET)的測試­中心。「水中銀」於2015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奪得至高榮譽大奬,現時多個國家政府和企業亦已採用­有關技術進行檢測。

去屆「挑戰盃」全國賽特等獎杜潔欣專訪

104

心繫科研※志在參與

——去屆「挑戰盃」全國賽特等獎杜潔欣專訪

作為去屆「挑戰盃」全國賽的特等獎得主,杜潔欣在回顧參賽經歷時,眉宇間流露出一派輕鬆自若。

提及大賽,潔欣笑言將比賽當作一個“relax”的過程,因由始至終完全未想過「得獎」。當初參加賽事,全因偶然看見校園一張「挑戰盃」的海報,被導師鼓勵下參賽,如此無心插柳,卻為她贏得全港賽的三等獎,另更摘下全國賽的特等殊榮。潔欣(website 2)

其參賽作品《建立具有臨床意義的實驗模型以研究卵巢癌的轉移機制》,從香港賽的三等獎躍升至全國賽的特等獎,她猜測或許基於評審的側重點不同。她說,香港地區可能比較看重作品的實用價值,可立即實現技術轉移的研究或有較大機會取得好名次,然而她的作品屬於基礎實驗,於實際應用層面上仍需進一步的探索,因此在香港賽中未能摘得桂冠;反之全國賽則相對較看重作品的獨特性,她的研究以建構模型的方式完成,在生命科學領域尚屬罕有,因此能夠突圍而出,奪得特等獎。對於是次獲獎,她並未透露太多,只是以燦爛的笑容輕輕帶過。其實,因為參賽作品形式夠「特別」而獲大獎只是潔欣的謙詞,能夠獲此全國殊榮,足已充分表明其科研成果的創新價值與意義。IMG_0920

與獎項相比,潔欣認為「挑戰盃」大賽給予她更多的是一個累積經驗的機會,尤其是與人溝通方面。她表示,通過比賽,參賽者學會如何向別人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研究,然後與不同的人交流,繼而改進自己的作品,這一切均有助提升與人溝通的技巧。

專訪過程中,潔欣並沒有誇誇其談,反之卻是流露出一種輕鬆與淡泊的心境,儼然一個低調而赤誠的學者。如今,她已取得博士學位並投身科研之路,日前亦應邀成為本會主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生命科學組別的評判。我們祝願,潔欣在她所熱愛的科研領域中,繼續昂然邁進,祝福自己,燃亮他人!潔欣專訪留念2

去屆「挑戰盃」參賽者郭瑋強專訪

218

創業不是冒險,而是不怕失敗

專訪1——郭瑋強專訪

作為去屆「挑戰盃」獲獎者之一的郭瑋強同學,憑藉參賽作品「R-Guardian-守護者物品保障方案」,成立了R-Guardian公司,將其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具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產品,成功推出市場,並且不斷完善和改進。

回想當初參加「挑戰盃」大賽,他提及,這於他而言絕對不止是一個比賽,更是一個平台。香港區選拔賽讓他與本來就認識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加熟絡,鞏固本地人際網絡,在日後的創業之路上成為互相幫助,互相提升的支援平台;而全國賽既是參賽者一個交流切磋的平台,同時也是一個窗口,讓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通過比賽而結識,又通過觀摩同一領域或不同領域的參賽作品而得到啟發,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改良。瑋強指出,大賽中的兩類作品都很值得欣賞和借鑒,一類是有深度的作品,即是在某一種技術上進行非常深入研究的成果;另外一類是有廣度的作品,即是把多種不同技術整合於一體的全新應用。專訪2 參加「挑戰盃」之後,帶著大賽中獲得的指點和啟發,他與同伴一起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強調,創業者應該意識到「創業≠發達」,創業只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學時期家中的一件經歷讓他萌生創造一件東西去保護個人隨身物品的想法,因此在大學Final Year時,他毅然選擇轉科,重新修讀相關課程,做R-Guardian的創新研究並且開始創業,將創新研究變成一件商品。可以幫助更多人守護他們所重視的物品,是他真心喜歡幹的事。專訪3

談及創業的心路歷程,他說「我覺得創業不是勇於冒險,而是不怕失敗。」曾經就讀於Band 3學校而後來成功考進中大的他,直言香港教育制度往往教育學生如何成功,而鮮有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面對失敗。在創業過程中,他體會最深,同樣亦是他擁抱的價值,就是「樂觀⌟和「真誠⌟ !將當初的科研成果實際投產和繼續升級研發,一路走來,他經歷了不少次的失敗,但也學會了如何「卸下」壓力和負面情緒,積極面對失敗,樂觀應對每天出現的新情況和新挑戰。除此之外,他認為創業者還需要真誠對待每一個人,包括客戶、公司內的各個部門以及其他持份者。

我們相信,瑋強帶著他的守護者,以其樂觀的心態、堅定的信念和真誠的秉性,一定可以走得遠,守護更多人!

專訪4

 

 

 

「創新是點子,創業是執行其點子。

只要把創新的點子完善和付諸執行,基本上你已經在創業了。」~瑋強